精實新聞 2013-05-29 07:46:29 記者 王彤勻 報導
《天下雜誌》連續7年,以台灣、香港、上海、深圳,兩岸4個證券市場的掛牌交易企業去年營收為依據,進行「兩岸三地1000大」調查,從企業經營績效的角度,可反應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的體檢結果。2013年調查結果排名中,《天下雜誌》也特別篩選出,企業獲利排名高於營收表現、具有高營運附加價值的「高含金台灣企業」共94家,而獲利王台積電(2330),成功整合上下游資源,打造穩健的生態體系;雖總體排名僅佔兩岸千大企業56名,但去年稅後純益高達1,661.6億,排名兩岸三地第16,坐上含金量最高台企寶座。
除此之外,進榜「高含金台灣企業」前10強的其他企業,若以產業別分析,出口導向的科技產業共兩家,分別為居第7的台達電(2308)及第9的聯發科(2454);傳產部份,僅輪胎品牌大廠正新(2105)去年以158.9億稅後純益,拿下第8;內需型產業則以電信為主,由中華電信(2412)與台灣大(3045),分佔亞軍及第10;金控業則為「高含金台灣企業」大宗,包括富邦金(2881)、兆豐金(2886)、中信金(2891)、及台新金(2887),摘下榜單第3到第6名。
進一步分析兩岸三地的企業消長,《天下雜誌》最新調查結果指出,面對崛起的中國市場及香港掛牌的國際競爭優勢,台企入榜規模,逐年縮減,與2010年相較,兩年內共48家台企,跌出「兩岸三地1000大」榜單。而根據《天下雜誌》今年最新調查更顯示,僅剩185家台灣掛牌企業,擠入兩岸三地千大企業排名。
《天下雜誌》分析,「中進台退」,已成為白熱化的趨勢,台灣企業考驗逐年升級;然而,更急迫的挑戰,其實是金融海嘯後,以金融及服務產業為主的第4波台幹西進浪潮。面對中國十倍資源、百倍舞臺,亞洲區域型經理人才,都希望能藉此大展拳腳。如何留住人才、厚植企業競爭力,將成為台灣企業關鍵成長動能。
而根據今年《天下雜誌》調查顯示,兩岸三地千大企業最低年度營收進入門檻,首度衝破200億大關,從前年的157.1億元,拉升到218.5億元,總體營收更上看190兆新台幣。
在營收規模前10強的部分,反映出規模為王、大者恆大的態勢。今年,入榜企業仍以資金雄厚的中、港能源與金融產業為主;其中,中國國營企業代表中國石油化工(13.4兆)及中國石油天然氣(10.5兆),更是連續7年蟬聯冠、亞軍。唯一突破重圍、擠進前10強的台灣企業,為近來積極多元佈局電信及汽車產業的鴻海(2317),雖總成績後退一名,落到第5,但仍以13.1%的增幅、近4兆的強勢營收(3.9兆),成為「兩岸三地1000大」前10強榜單上唯一的科技電子業。